刮腻子“刮”成世界冠军、拧螺丝“拧”出世界冠军……这些频繁冲上热搜的词条,犹如一粒酵母,让关于高技能人才的讨论在全社会持续发酵。
(资料图)
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
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同时明确目标任务,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
工人阶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大军,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总工会每5年都会出台一次《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为牵引,推动实现“咱们工人不仅有力量,而且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
劳动和技能竞赛、“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各类技术技能培训活动带领职工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使用新方法,实现能力学历双提升……千千万万产业工人正朝着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方向迈进,用行动回答“谁来当工人”的“时代之问”。
赛场练兵,技能夺冠
“年纪这么小就取得这样的成绩,真是年少有为!”这是胡兴盛这几年听到最多的夸赞。
2021年,22岁的胡兴盛成为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83厂最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2022年,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与其他9人一起获评“最美职工”。这位1999年出生的“后浪”成了职工圈里的“顶流”。
胡兴盛被看见,因为一场历届以来主办部门最多、竞赛工种最多、覆盖行业最广、参赛职工最多的国家级一类职业技能大赛。
2021年10月14日,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成都开赛。作为工会传统品牌活动,这场为期3天的技术工人“全运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支代表队、529名选手同台竞技。
胡兴盛凭借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的操作,得到了裁判“全场最规范”的高度评价,最终在“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赛项夺冠。赛场上的新设备、新技术让这位技能小匠直呼“大开眼界”。
赛中学、赛中练,劳动和技能竞赛一直是技能人才成长的“加油站”。5年来,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像胡兴盛一样,在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中锤炼技能,开启成长“倍速模式”。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仅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就吸引3.7亿人次产业工人参与,一批具有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的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紧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劳动和技能竞赛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将顶层设计的蓝图变为赛场上的一个个新赛项、一道道新考题。
全国化工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首次实现在真实厂区进行实战竞赛,并设置3D“虚拟考场”;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在福州举行,上演“数字技能”巅峰对决;陕西省启动重点项目劳动和技能竞赛,结合“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推动劳动竞赛向基层延伸,打造一批县(区)劳动竞赛示范项目;黑龙江省围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产业“四大经济”开展竞赛活动……眼下,劳动和技能竞赛正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新”。
企业掀起“考级”热
前不久,中国宝武集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电气设备技能大师金国平,与集团其他子公司的13名高技能人才一起获评特级技师,享受正高职称待遇。此时,距离他上一次跨越技能等级台阶,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成长台阶不够用一直是此前高技能人才普遍面临的“成长烦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持续提升技能水平的积极性。
2003年,不到30岁的金国平凭借出色的技能成为高级技师,在原有的五级技能等级体系中“登顶”。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炼钢电气设备维保一线,带领团队完成攻关课题近300项,个人创效8700多万元,但却始终没能冲破职业的“天花板”。
让金国平在技能阶梯上继续向前的是2022年3月出台的“新八级工”制度。
2022年3月,《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出台,将原有的“五级”技能等级延伸为“八级”,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新八级工”技能等级,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旨在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提高其待遇水平。
20世纪50~80年代,“八级工”曾是顶级工匠的代名词,影响了几代青年人的职业选择,因此,体现人才评价时代进步的“新八级工”制度,也承载着人们对于重塑工人荣光的期待。
“青年职工们看到,踏踏实实在技术岗位上干,一直有成长的空间和价值。”多位来自企业的工会主席表示,随着“新八级工”制度落地,“技能明星”效应得到充分释放,在企业点燃了青年职工技能考级、钻研业务的热情。
“新八级工”制度实施以来,2022年,全国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职工超过1100万人次,较2021年增幅超80%,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近500人。
学历能力双提升
2022年,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的热播,让更多人知道了黄妹芳的名字,她的求学故事引发许许多多在大城市打拼的普通劳动者共鸣。
2020年,经过5次考试,电子厂女工黄妹芳终于通过深圳市总工会的“圆梦计划”考取了山东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早在2015年,为了能攒够落户积分,让儿子在小升初时有更多选择机会,黄妹芳就报名参加了“圆梦计划”,并在3年后拿到了大专学历证书。
让黄妹芳在流水线上实现大学梦的是全国总工会会同教育部开展的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
福建省总工会联合福建开放大学开设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公共服务平台,发放专项补助7000多万元,帮助超5.6万名农民工提升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陕西省总工会对参与“求学圆梦行动”提升学历的农民工,给予每人1000元补助;深圳市总工会实施的“圆梦计划”,以各类职工、农民工为对象展开教育帮扶,投入资金1.54亿元,资助2.3万余人成为大学生,为20多万人提供技术技能培训……目前,“求学圆梦行动”已帮助150万名农民工提升学历水平,培训农民工600万人次。
随着“求学圆梦行动”深入推进,各地工会也在创新思路和载体,走出了一条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工继续教育新路。
在广东,省总工会开办广东省劳模工匠本科班,针对学员实际需求,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上班“上学”两不误;在山东济南,市总工会上线“职工网上教育超市”,与省内职业教育机构联合开展职工技能培养行动,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的“1+X”证书模式;在江苏无锡,市总工会支持企业建立网上大学,拓展培训渠道,将一所所企业网上大学建设成“求学圆梦行动”连接基层的一个个神经元……
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水平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各级工会以工会院校、职工学校、技能实训基地、网上练兵等为平台,密集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活动。通过选树地方工匠和技能带头人、促进师徒结对、开办“工匠学院”等方式,引导职工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使用新方法。“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技能学习平台”,免费开放超过1.3万节课程,累计吸引1.86亿人次职工参加学习培训。
从生产一线走向创新之巅
解决36项生产难题,提出15项优化建议,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4800余万元,这是刘劲松劳模创新工作室,一次次向加氢技术难关发起冲锋的“战绩”。
2017年5月,燕山石化公司炼油厂第一作业区中压加氢装置工段长刘劲松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团队成员围绕节能减排、流程优化进行技术革新,不断助力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攻城略地。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技术难题的“攻坚室”、创新成果的“转化站”,也是人才培育的“蓄水池”。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建成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8.2万家,命名297家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按照《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到2025年底,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将达到500家左右,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将达到15万家。
告别“单打独斗”,实现“抱团创新”。近年来,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劳模工匠、技能大师、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等创新人才充分交流、智慧众筹、成果共享的新空间、新平台,一座座创新“孤岛”被连成“大陆”。
与此同时,“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汇小流成江海,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创造着令人惊艳的巨大价值:2013年至2020年,广大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8122.4万件,实施3259.7万件,开展技术革新453.6万项,完成发明创造158.9万项,推广先进操作法131万项。在2022年4月举办的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495项职工创新成果在线签订成果转化意向书,涉及总金额84.86亿元。
哪里最薄弱,哪里最需要创新,职工最清楚。
截至目前,已经有20位一线工人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走上创新之巅。回顾他们的“摘星之旅”,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都是他们创新的起点,生产一线积累的经验都是他们灵感的源泉。
作者:王维砚
来源:《工会信息》编辑部
关键词: